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发现,中草药(如黄芪、人参、丹参等)能延长干细胞存活、促进神经分化,并兼具抗炎和抗抑郁作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策略为继发性抑郁症提供了一种安全且个性化的临床治疗新思路。
抑郁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ND)中常见继发症状,其机制与神经元丢失、神经炎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失调密切相关,是当前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传统抗抑郁药物虽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缓解部分症状,但无法逆转神经元丢失。
一、干细胞疗法的优势与局限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希望,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来源广泛、分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等优势,成为治疗ND核心细胞类型,它不仅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构建修复微环境,还能穿透血脑屏障迁移至损伤部位,同时还可促进血管生成与突触形成。
目前干细胞疗法的临床效果受限于两大瓶颈:一是分化效率低、存活时间短、靶向性差等问题,难以持续发挥修复作用;二是不同ND患者对单一细胞疗法的反应存在差异,很难实现精准治疗。
二、中医理论对干细胞治疗的指导机制
1.肾精-髓海理论: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这与“BM-MSC神经元”分化机制存在理论层面的吻合。肾精充足时,干细胞功能正常,能有效分化为神经细胞;肾精亏虚则导致干细胞功能障碍,加速神经细胞死亡。
2.气血运行理论:中医认为气血充盈则脑髓生长,失调则导致“髓海空虚”,这与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的机制相吻合。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干细胞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排出,从而影响其分化效率。
3.抑郁症病机:ND继发性抑郁,中医称为"郁证",主要由肝气郁结、气血失衡引起,与ND继发抑郁机制(神经炎症、HPA轴失调)存在对应关系。肝气郁结会导致干细胞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增加,进一步抑制干细胞功能。
三、中药与干细胞疗法的协同效应
有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能显著增强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包括延长干细胞的存活时间,抵抗炎症和抗抑郁样作用。
1. 抗炎与免疫调节:黄芪多糖(APS)可减少线粒体活性氧(ROS)积累,保护干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厚朴酚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缓解炎症,为MSCs存活提供有利环境;人参皂苷Rg1可上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增强空间记忆能力。
2. 促进分化与迁移:当归多糖可激活PI3K/AKT通路诱导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虎杖苷能通过Nrf2通路增强MSCs向神经元分化,同时促进其向损伤部位迁移;三七总皂苷(tPNS)能通过VEGF-A促进血管生成,为移植的干细胞提供更好生存环境。
3. 抗抑郁作用:红景天苷能通过HIF-1通路改善抑郁行为;枸杞多糖可通过BDNF-TrkB通路促进神经发生,增加海马区神经元数量;丹酚酸B能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分化,同时具有抗抑郁作用。
四、复方制剂与针灸对干细胞的辅助作用
1. 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黄芪+人参)可显著提升MSCs向神经元分化比例,补阳还五汤联合MSC移植通过上调VEGF促进血管再生,脑脉一号胶囊能增加CD31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为移植的干细胞提供更好的营养支持。
2. 针灸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针灸通过激活Wnt、Notch和Rho/ROCK通路促进神经再生,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可增强MSCs向脑内迁移效率和距离,此外,还发现针灸刺激可产生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NGF等,为移植的干细胞提供更好生存环境。
五、面临的挑战与总结
尽管联合疗法展现出更好的治疗潜力,但仍需解决以下问题:中草药成分的标准化提取与剂量控制;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与途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总 结:中医理论与干细胞疗法的结合为ND继发性抑郁症提供了多靶点、整体化治疗策略,通过补益肾精、调和气血改善干细胞微环境,再结合中草药的抗炎、促分化、抗抑郁作用,以及针灸的辅助治疗,形成了"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方案。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解决中草药成分标准化、干细胞移植时机和途径优化等问题,推动该疗法的临床转化,从而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参考资料:
Jiahao Feng ,Li Liao, Fangfang Xu,Lin Zhang,and Jun Zhang.Combin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Chinese Herbs for Secondary Depress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Volume 2022, Article ID 6847917, 17 pages.10.1155/2022/684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