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28894021
当前位置:首页 > 干细胞新闻 >

干细胞疗法

6个月视力提高10.23行!干细胞疗法有望恢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的视力丧失!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1 浏览次数:6次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复杂且尚未完全了解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它会干扰正常视黄醇视觉色素循环,导致视杆细胞功能受损,其最初表现为夜盲症或夜间视力困难,这是视黄醇视色素功能和循环受损最初表现。

视色素受损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和视色素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外周视力逐渐丧失,形成“环状暗点”。随着外周视力丧失加速,视力最初会局限于中心一小块区域,视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视网膜色素变性


由于视色素持续丧失,黄斑中视锥细胞也会丧失,中心视力会迅速恶化,导致CF(数手指)、HM(手动)和LP(光感)视力。一旦视色素丧失达到这一视力水平,视力丧失就会迅速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完全失明或无光感(NLP)。

据统计,全球约有1/2000到1/3000的人患有各种视网膜变性,包括视紫红质,有学者对其提出了多种解释,包括对光传导、合成、结构组织和视紫红质三级折叠至关重要蛋白质发生破坏。


视网膜色素变性


此前,针对RP的维生素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叶黄素及高压氧等疗法虽能部分延缓视网膜电图(ERG)或视野恶化,但均未能改善视力或阻止病情进展。

有研究推测,RP患者早期视力和周边视觉的维持可能是由于内源性视网膜干细胞充分替代了丧失的视色素,中后期RP患者视力逐渐恶化,可能反映了这些干细胞耗竭以及随后视网膜干细胞的减少或缺失。因此,外源性补充可能是一种可行方案。

近年,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关于RP临床试验,17名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疗法治疗后6个月,64.7%患者双眼视力明显改善,平均每只眼睛Snellen视力比治疗前提高了10.23行,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视力保持稳定,没有患者出现整体视力下降。


干细胞疗法


患者筛选:17名因RP导致双侧视力丧失的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平均年龄为48.8岁,治疗前平均患病时间为27.6年(范围4~60年),视力范围从LP到20/30,视野几乎完全丧失,其中两名有“儿童期”RP发病史的患者在10岁时被确诊。

方  法:根据视力丧失程度、视力丧失病因、相关风险等因素将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第1组将BMSC输注至眼球后和眼球筋膜下,随后进行静脉输注;第2组将BMSC输注至眼球后、眼球筋膜下和玻璃体内,随后进行静脉输注;第3组视力较好的眼睛,接受上述相同治疗方式,视力丧失严重的,接受核心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并在视网膜下或视神经聚集区输注BMSC,随后静脉输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视力改善结果(见表2):17名患者中,64.7%患者的双眼视力明显改善,平均每只眼睛Snellen视力比治疗前提高了10.23行,35.3%患者在随访期间视力保持稳定,没有患者经历整体视力丧失,对于术前视力至少为HM或更好的患者,视力平均改善了31%。


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试验


在33只接受治疗的眼睛中,45.5%患者Snellen视力平均提高了7.9行,45.5%患者视力保持稳定,9%患者视力平均下降了1.7行。

使用LogMAR量表测量,发现改善后的视力与治疗前视力相比,提高幅度为23%~90%,平均视力改善率为基线视力的40.9%,对所有能够进行LogMAR视力评估的眼睛进行评估显示,视力较基线平均改善了31%。

此外,该研究中有一名患者在BMSC治疗前几周,报告了双眼视力急性恶化,术后其视力改善最为显著,这可能意味着该治疗在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之前提供了“救助”。

作用机制分析:在该试验中,已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证实,玻璃体内注射的BMSC可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它们能迁移到神经元内层,并可能迁移到外核和光感受器层,进而转分化成为视色素或双极细胞,这可能是其有效性的部分原因。

此外,已证实BMSC能释放外泌体,包括含有miRNA的外泌体,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体神经营养因子(CBNF)和其它可能刺激残留双极细胞和感光细胞的神经营养因子。

总 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自体BMSC疗法帮助RP患者实现了显著的视力改善,安全性已得到确认,这为原本会进展并致盲的患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后续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一积极结果。


参考资料:

Jeffrey N. Weiss, Steven Levy.The Healing Institute, Margate, FL, USA; MD Stem Cells, Westport, CT, USA.Stem Cell Ophthalmology Treatment Study: 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initis Pigmentosa.10.21037/sci.2018.04.02.

在线咨询

  • 预约咨询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