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14 浏览次数:15129次
胡泽斌,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谢俊祥,吴朝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年10月第8卷第5期
Chin Med Biotechnol, October 2013, Vol. 8, No. 5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5.005
· 卫生技术评估 ·
编者按
干细胞治疗作为某些难治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吸引着众多医学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患者和管理部门的关注。
干细胞治疗技术正在从临床前研究逐步过渡到临床研究和应用阶段。
在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业内专家以及公众和媒体对其安全性非常关注,有关管理部门对此也非常重视。2012 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组织了干细胞治疗、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影像诊断 4 项卫生技术评估工作。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承担了干细胞治疗技术评估工作,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研究室共同完成干细胞治疗技术评估的另一子项目——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
期望通过本评估报告,对各类干细胞临床治疗的现状和临床应用的安全程度有较全面的了解,为研究制定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提供相关信息,为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现阶段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安全状况进行系统评价,为各层次决策者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等提供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死亡率,伤残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
结果 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试验中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致瘤性报道,无 GVHD 报告。临床上见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短暂发热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偶有报道,有些不良反应与注射途径和部位有关。
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造血干细胞之后临床应用研究最多的一类干细胞。从目前文献看,间充质干细胞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由于目前多数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病例数不多,特别是干细胞不似普通药品或生物制品,各项研究采用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不尽相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不一定能全面反应所有同类干细胞的安全性,因此,干细胞的安全性需要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关键词】 技术评估,生物医学; 干细胞移植; 安全性; MEDLARS
干细胞是一类兼具自我更新能力和形成分化细胞能力的细胞群体,在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再生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
目前干细胞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大小,干细胞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全能性干细胞、亚全能性干细胞、多能性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 [1]。
全能性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亚全能性干细胞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成为全身多种细胞类型,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但没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如来源于胚胎囊胚期的内细胞团的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如造血干细胞;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或偏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上皮组织基底层的干细胞、肌肉中的成肌细胞。
干细胞治疗是指由自体或异体来源的人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用于疾病治疗的过程。这种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的分离、纯化、扩增、修饰、干细胞(系)的建立、诱导分化、冻存和复苏等过程。
干细胞具有的再生、替代、修复和分化能力,被生命科学界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细胞治疗作为某些难治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手段,引起众多医学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干细胞治疗技术正在从临床研究逐步向临床应用阶段过渡。
目前,干细胞临床研究正在全球广泛开展,干细胞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世界范围内登记注册成体干细胞临床研究方案已达数百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也在逐步发展。
2011 年 7 月 1 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世界首例干细胞治疗药物上市,用于治疗心脏病;2012 年 1 月 19 日,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又批准了第二个异基因干细胞药物,用于治疗退行性关节炎和关节软骨损;2012 年 5 月 17 日,干细胞治疗药物 Prochymal 获得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对激素类药物无反应的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随后Prochymal又获得了新西兰医疗管理局和瑞士医药管理局的批准。
在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非常活跃。截止到2011 年底,干细胞治疗研究已经在全国近 300 家医疗机构中展开,范围涉及血液病、淋巴瘤、心肌梗死、肝硬化、糖尿病、缺血性疾病、脊髓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组织损伤修复、艾滋病以及抗衰老美容等数十种疾病。随着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应用的逐步增多,管理部门、医生和公众对干细胞治疗安全性的关注日益提高。
受卫生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对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死亡率,伤残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危害事件的系统检索和分析,全面了解和评价现阶段不同组织来源的自体或异体干细胞治疗的安全状况,为各层次的决策者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等提供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
基金项目:卫生部科技教育司 2012 年医疗高新技术评估项目
作者单位:100022 北京,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胡泽斌、吴朝晖);100850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研究室(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10002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重大疾病防治信息研究室(谢俊祥)
通讯作者:吴朝晖,Email:wuzh@cmba.org.cn1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系统检索2012年10月之前发表的所有关于干细胞临床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该检索工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协助完成。根据文献初步检索结果,本次评估的主要范围仅限于目前在干细胞治疗研究和应用中较常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的干细胞类型,这里只重点介绍间充质干细胞。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为主题词,“副作用(adverseeffects)”为副主题词或以“副作用(adverseeffects)”、“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风险(risk)”、“危险性”为关键词进行系统检索。
1.2.2 文献选择标准
1.2.2.1 纳入标准
⑴人类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人类干细胞动物实验安全性研究;
⑵输注或外用间充质干细胞;
⑶单独使用干细胞或联合其他治疗方法且有对照;
⑷有干细胞安全性观察结果;
⑸文献类型包括各期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病例报道(case reports)、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及卫生技术评估报告(HTA reports)等。
1.2.2.2 排除标准
⑴使用未经纯化处理的干细胞;
⑵多种类型的干细胞联合使用或联合其他治疗但无对照;
⑶无干细胞类型鉴别和质控措施;
⑷无干细胞安全观察结果;
⑸基础研究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质量评价
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为避免偏倚,确保质量,所有文献由两人按上述标准独立审读,并将两人分别筛选后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不一致的,由双方讨论后达成一致,如有争议则由第三人复审。
1.2.4 数据采集
从入选的文献记录干细胞类型、研究设计、治疗对象、病例数和不良反应等,并对相同类型的干细胞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次检索共得到文献 2216 篇,其中英文文献1963 篇,中文文献 253 篇。经过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 74 篇,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共纳入38 篇(英文 29 篇、中文 9 篇)。74 篇文献中 RCT16 篇;其余文献均为临床试验或病例报道。无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卫生技术评估报告类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最初在骨髓中发现,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复制等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是除造血干细胞外开展临床研究最多的干细胞类型,2012 年加拿大批准的干细胞药物就是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多来源于自体或异体的骨髓、脂肪,也有的来自脐血或脐带。
人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三项动物试验分别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和脂肪来源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制剂进行了安全评价,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致瘤性。
Liu 等 [23] 开展了一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 I 期临床试验,考察其在动物和人体应用的安全性。结果接受 MSC 输注的恒猴和健康志愿者在 2 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任何异常。
Wang等 [24] 用 32 只弥猴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进行了毒性研究,按(2 × 10 6 )和(1 × 10 7 )个/kg 剂量,每 2 周静脉输注一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 6 周,也未发现与干细胞移植有关的毒性反应。
Ra 等 [25] 对脂肪来源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制剂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安全性评价,选择免疫缺损的小鼠观察其毒性,用裸鼠观察其致瘤性,结果未发现任何毒性,无致瘤性;随后进行的 I期临床试验,8 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接受了静脉输注,观察到 19 种不良反应,包括胸痛、胸闷、轻度发热、大腿长疖、肌肉骨骼疼痛、脖子和肩膀痛、痰多、上呼吸道感染、尿失禁、尿路感染、僵直加重、神经性疼痛、疼痛加重、头痛、甲状腺刺激素低和嗜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上述不良事件应与脊髓损伤有关,除 1 例甲状腺功能稍有异常外,其他不良反应均在 3 个月内缓解。注射后 12 周,心电图、体格检查、生命体征、脊髓损伤领域的磁共振结果与注射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以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开展的临床试验最多,临床上见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短暂发热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偶有报道,有些不良反应与注射途径和部位有关,无致瘤性报道。Zhang等 [26] 采用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颅内直接注射加静脉输注的方法治疗 7例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随访 6 个月,未发现与细胞相关的不良反应。有 1 例患者在治疗后2 个月内发生了 2 次癫痫,经治疗后未再复发。
Yamout 等 [27] 对 10 例多发性硬化患者采用鞘内注射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在较大剂量注射细胞(100 × 10 6 )几天后,有 1 例出现短暂性脑病(transient encephalopathy)伴随癫痫,经住院静脉注射丙戊酸治疗恢复,无后遗症;1 例在细胞注射几天后出现短暂的颈部和腰痛。
Lee 等 [28] 在取得短期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静脉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试验,52 例患者随机分为 MSC 组(16例)和对照组(36 例),在长达 5 年的随访后,MSC 组中有 4 例、对照组中有 21 例死亡,未发现明显与MSC 治疗有关的副作用。
Pal 等 [29] 在一项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和截瘫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30 例患者通过腰穿回输 MSC 后,除 5 例失访外,经随访 1 ~ 3 年未发现任何与 MSC 移植有关的不良反应,1 年后磁共振检查未发现有肿瘤形成。
孙洪波等 [30] 将 4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 组,治疗组 20 例,给予 G-CSF 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对照组 22 例,常规药物治疗。随访 3 个月,未发现与MSC 有关的不良反应。
Honmou 等 [31] 静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12 例中风患者,有 1 例患者注射部位有轻微瘙痒,1 例患者发生手、脸和头部瘙痒,1 例MSC 输注后出现轻微的发烧和恶心,6 h后缓解,1 例出现食欲不振;随访 1 年,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肿瘤或异常细胞生长。
Venkataramana 等 [32] 用立体定向手术,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到帕金森患者的侧下脑室区,随访 10 ~ 32 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磁共振未见实质改变和肿瘤。
Mazzini 等 [33] 开展了一项 I 期临床试验,评价移植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安全性,有 10 例患者经高位胸椎手术向脊髓移植了自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发现即时或延迟的与 MSC移植相关的毒性,磁共振未见脑和脊髓有结构变化。有 7 例感觉注射部位疼痛,有 6 例感觉腿刺痛,有 4 例一条腿和 1例骶部轻触感觉减退。
Duijvestein 等 [34] 报道了 9 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管腔克罗恩疾病 I 期研究结果,未发现与 MSC 相关的不良反应。有 1 例轻微的过敏反应被判断为可能与低温保存的二甲基亚砜有关,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感冒、头痛等也被认为与 MSC 无关。
Lee 等 [35] 开展了一项动脉灌注加静脉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MSA)的对照试验,29 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分成两组,11 例接受了 MSC 治疗,18 例为对照,随访12 个月,结果有 6 名患者在 MSC 移植后有发热,未见延迟不良反应。
Connick 等 [36] 进行的静脉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继发性进展型多发硬化 IIa 期开放临床试验,9 例患者接受了 MSC 移植,结果有1 例患者在输注后 3 h 出现了一过性皮疹,12 h后自然消退;1 例 1 周后发生头皮瘙痒,2 周后自然消退;2 例在第 3 周发生轻度上呼吸道感染;1 例在第 4 周出现尿道感染。1 周 1 次的血液检查包括生化、血液和免疫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随访 5.8 ~ 10.2 个月,未见迟发的不良反应。
Kharaziha 等 [37] 开展了一项 I ~ II 临床试验,观察门静脉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接受 MSC 移植的 8 例患者,均能耐受 MSC 治疗,随访 24周,无不良反应,肝脏超声未发现肿瘤。
Perico 等 [38] 对 2 例行亲属活体肾移植术 7 d 的患者静脉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MSC 对肾移植患者的安全性,结果发现 2 例患者在 MSC 输注后 7 ~ 14 d,均发生血肌酐升高,随访 1 年,患者健康,肾功能稳定。
Lu 等 [39] 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比较了局部肌肉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自体骨髓单核细胞(MNC)移植治疗糖尿病严重肢体缺血和足部溃疡的效果,41 例伴有双侧肢体严重缺血、至少有 1 只脚有溃疡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为 2 组,同时每组患者治疗侧与对侧生理盐水对照。结果MSC 组有3 例、MNC 组有 2 例在细胞注射后局部有轻微疼痛。随访 24周,未发现与 MSC 有关的过敏、感染、肿瘤和并发症。
Falanga 等 [40] 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喷在5 例皮肤癌外科手术伤口和 8 例慢性难愈合伤口上,观察其效果和安全性,未发现与干细胞有关的不良反应。
Orozco 等 [41]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髓核区试验性治疗了 10 例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完整的背痛患者,随访 1 年未发现不良反应。
Zhao 等 [42] 将 100 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随机分为 2 组,50 例患者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腔内注射,并与髓芯减压治疗对照,随访 60 个月,2 组均未发现并发症。
肖以磊等 [43] 研究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脊髓损伤患者 96 例随机分为 2 组,其中移植组70 例,常规治疗组 26 例。仅 5 例(发生率7.14%)移植患者治疗后出现短暂发热,最高体温不超过 38.5 ℃,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治疗后 1、3、6 个月随访,所有移植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CA.153、NSE、ALP 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陈兵等 [44] 将糖尿病足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2 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患肢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细胞移植组 22 例,采用肌肉注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患肢注射部位在移植后 30 min 内均开始有胀感,下肢轻度肿胀,在 3 ~ 5 d 均消失;3 个月随访患者均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血、尿、便常规检测正常,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无特殊改变,出凝血时间正常。
Williams 等 [45] 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单核细胞心内注射各治疗 4 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 组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
王建安等 [46] 将 24 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细胞移植组,各 12 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随访 6 个月,未发现有发热、过敏反应、栓塞事件等发生。
肖文涛等 [47] 观察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3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7 例,对照组 19 例,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随访 3 个月,两组均未见微栓塞形成。恶性临床事件如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一些研究采用了异体骨髓、脐带或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未发现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不同的不良反应,无 GVHD 和致瘤性报道。
Koc 等 [48] 对接受 HLA 相合同胞骨髓移植后的5 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和 6 例Hurler综合征(MPSIH)患者,采用同一供体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进行治疗,未观察到与干细胞输注相关的毒性。
Liang 等 [49] 采用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15 例难治性红斑狼疮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有13 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了 12 个月。在平均随访的(17.2 ± 9.5)个月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上呼吸道感染,这些轻微的感染被确认与移植无关,无GVHD 发生。
Liu 等 [50] 开展了一项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支持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随机对照 II 期临床试验,55 例完全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被随机分成 MSC 联合 HSC 治疗组和单纯HSC对照组。移植后 2 年内,27 例输注 MSC 患者均未观察到与 MSC 相关的急性或长期不良反应。
Zhou 等 [51] 报道了 4 例骨髓输注非亲缘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cGVHD)的效果,随访 4.6 ~ 23 个月,未发现异常反应。
周虹等 [53] 报道了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内注射治疗 4 例 ScGVHD 结果,MSC 注射过程及注射后,未发现不良反应。在 4.6 ~ 23 个月的随访期内,并未出现白血病的复发。
Zhang 等 [54] 观察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腹水的改善情况。46 例患者被随机分为 2 组,1 组 31 例患者接受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另一组15 例患者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对照。结果有 4 例患者在MSC 输注后 2 ~ 6 h 时内发生自限性发热(37 ~ 38 ℃),无需处理并在 12 h 内恢复;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Sun 等 [55] 报道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6 例严重和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结果,随访3 ~ 28 个月,未发现与 MSC 相关的不良反应。
杨华强等 [56] 报道了静脉输注联合腰穿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40 例脊髓损伤的结果。随访 6 个月,所有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UC-MSC)移植后血液分析、免疫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异常,腰穿术后 5 例患者发生轻微低颅压头痛,经平卧休息、补液及对症治疗后头痛缓解,3 例患者在腰穿鞘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后出现低至中等度发热,行对症治疗后发热在 48 h 内完全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在其另外一篇关于静脉输注联合腰穿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 例痉挛性截瘫的报道中 [57] ,也有 1 例在腰穿术后发生轻微低颅压头痛,经平卧休息、补液及对症治疗后头痛缓解。
杨华强等 [58] 还尝试了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点注射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 2 例糖尿病足患者的病变下肢,2 例患者移植后 1 ~ 3 d,均感觉腓肠肌及足部胀痛,随访 3 个月,无其他异常。
Du 等 [59] 报道了静脉输注加蛛网膜下注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肌肉萎缩儿童病例,随访10 个月,未发现发热、皮疹、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Liao [60] 报道 1 例静脉输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罕见的 Emery-Dreifus 肌营养不良病例,输注后发生轻微发热,未见免疫排斥和肿瘤。
3 结论
目前,干细胞的研究正在向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的安全性数据多来自一些干细胞的早期探索研究和 I、II 期临床试验。总体来看,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动物与临床试验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未发现与移植有关的肿瘤形成,也未发生与移植有关的死亡;一些不良反应只出现在特定的移植方式和部位,如癫痫只在脑室或鞘内注射时可能发生、局部肿胀只在局部注射时出现等。
现有报道的应用神经干细胞多从胎儿脑组织中获取或从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来,前者因为存在伦理问题,已逐渐不被采用;从文献报道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也未发现与移植有关的肿瘤。从目前文献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由于目前多数干细胞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和研究阶段,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报道中病例数不多,且多数属于探索性临床研究,缺乏严谨的设计,具有良好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不多;同时由于干细胞不似普通的药物或生物制品,各项研究采用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不尽相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不一定能全面反应所有同类干细胞的安全性,因此,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并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