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 - 一五零生命

0755-28894021
当前位置:首页 > 干细胞 >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7-22 浏览次数:1144次

类风湿关节炎(RA):一种累及周围小关节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管炎性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晨痛等,导致关节的毁损,最终出现关节强直、畸形,劳动力丧失。

据报道,全世界RA的患病率为0. 5%~1%,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每年约有400万新发病例。在我国患病率为0.32%~0.5%,累计超过450万人。

RA反复关节肿痛甚至关节毁损、功能丧失,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易诱发心理障碍。研究发现,RA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61.8%,其中15%的RA患者有严重抑郁症,超过80%的RA患者有抑郁情绪,且有抑郁症状的RA 患者临床症状都比较重,生活质量较差。


类风湿关节炎


目前大多数的抗RA药物的作用机制普遍聚焦于抑制炎性反应。从常见药物来看,诸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缓解RA短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不理想,仍有许多患者进展为功能性残疾,需要在新的药物治疗方向上实现突破。

MSCs作用RA的机制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显著的特点是强大免疫调节功能,可诱导CD4+CD39+FoxP3+调节性T 细胞,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的极化。通过研究发现,MSCs治疗RA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Flss)和破骨细胞的活化;

②减低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的浓度;

③诱导抗原特异性CD4+CD39+ Foxp3+T细胞(Treg细胞)或TR1(IL-10+ CD4+) 等细胞的产生。


干细胞


基础研究

Park等人在DBA/1小鼠胶原诱导的RA中发现,BMSCs可显著降低血清IL-1β,TNF-α、IL-6和IFN-γ和增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水平。

Lopez-Santalla人观察到将脂肪MSCs输注给RA小鼠后,其病情严重程度显著下降,并伴随着脾脏和外周血致病性GM-CSF( +) CD4( +) T细胞数量减少,在淋巴结( LNS)中调节性T细胞的不同亚群如FOXP3( +) CD4( +) T细胞和IL-10 ( +) IL-17 ( -) CD4 ( +) T 细胞的数量增加。

Chen等人在DBA/1J小鼠CIA注入牙龈来源的MSCs后,发现关节炎病理评分的严重程度显著降低,并下调了炎性细胞因子( IFN-γ、IL- 17A) 生产,导致CD4 + CD39 + FOXP3 +调节性T细胞增加。

临床研究

目  的:观察MSCs在RA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  法:分析本次研究收治的7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1:1分配原则分成试验组两组患者初期均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试验组分别于第 1、2、3个月静脉输注MSCs,细胞数为1×108,治疗周期3个月;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第2d开始口服甲氨蝶呤(7.5~10mg/d)连续6个月。比较两组晨僵时间、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评价其临床效果。


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结  果:①两组临床症状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RF和ESR均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上指标前后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②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如表2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IL-6、TNF-α和CRP 均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上三项指标前后比较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干细胞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③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总  结:临床研究结果发现MSCs能显著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免疫功能,与常规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说明:本文案例均摘录于文献,仅用于科普干细胞相关知识,不作为医疗建议。



在线咨询

  • 预约咨询

  •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